介紹
在中央氣象局,我們可以查到台灣地區每天日出、日落的時刻。 在timeanddate網站則可查到世界各地的資料。這些資料是職業天文工作者,利用觀察資料配合模型計算出的。我們用地心赤道坐標系統、太陽軌跡、地球自轉等資料、觀察地A的經緯度及時區等資料,估算A地點的整年日出日落時間。其中,太陽的軌跡與地球自轉的資料,取自運算平台 R 的套件astrolibR。用附錄中的程式,我們算出台北與布宜諾斯艾利斯2016年每月1日的日出日落時分,與網站上的資料相比,相差全在1分鐘之內。
模型與坐標
地球公轉的平面叫做黃道面,地球赤道所在的平面叫做赤道面,黃道面與赤道面的交角\(\epsilon\)就是所謂的地軸傾角。兩面的交線與交角都會隨時間改變。 參考下面動畫,目前地軸傾角約為23.44度。
我們採用所謂的 地心赤道坐標系統 ,將地球中心固定放在原點,赤道平面就是XY平面,地心往北極方向為Z軸,地球以Z軸正向為軸自轉。右手握拳拇指伸出,拇指方向為Z軸時,四指的方向是自轉的方向。請參考下面的動畫

太陽軌道所在的平面叫做黃道面,黃道面與赤道面的交角23.44度,就是地軸傾角\(\epsilon\)。一年之中太陽有兩次運行到赤道面上,分別是春分與秋分。春分之前,太陽在赤道面的下方,之後在赤道面的上方。在春分或秋分時刻,地球南北半球各洽有一半是白天,一半是夜晚。春分之後太陽照到北半球的部分開始大於南半球,並且差距越來越大,直到夏至。此時,太陽在離赤道面最高的地方。夏至後,差距開始縮小,直到秋分,太陽照到地球南北半球的部分再度相等。秋分前後,太陽由赤道面的上方跑到赤道面的下方,秋分之後太陽照到北半球的部分開始小於南半球,並且差距越來越大,直到冬至。此時,太陽在赤道面下方離赤道面最遠的地方。
我們將春分那一瞬間,地球指向太陽的方向為X軸,以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為單位,將當時太陽的坐標定為(1,0,0), 地球的半徑用R表示。有了Z軸與X軸,Y軸方向的訂定如一般右手系的直角坐標系統。地球的半徑用R表示。
在地心赤道坐標系統中,假設物體的直角座標為\((x,y,z)\),該物體在XY平面上投影的幅角叫做赤經\(\alpha\),\((x,y,z)\)與XY平面的夾角叫做赤緯\(\delta\), \((x,y,z)\)的長度用\(\rho\)表示,則有下列關係: \[x=\rho \cos\delta \cos\alpha, y=\rho \cos\delta \sin\alpha, z=\rho \sin\delta\]
Julian 日數(JD)
太陽的軌跡以及地球自轉的狀態,需要與時間建立關係。在天文學上,用Julian日數來代表時間。所謂Julian日數(JD),是以西元前4713年1月1日中午的時刻起算的日數。西元前4713年1月1日12:00的JD=0,西元前4712年1月1日00:00的JD=-0.5。astrolibR套件中的函數jdcnv(year,month,day,hour)可用來算JD。例如,jdcnv(1,2,3,4.1)=1721458.671 代表西元1年2月3日4:06的JD為1721458.671。注意,jdcnv不能用來算西元前的JD。地面上定點的赤經
A地的經緯度為\(E_A\) 經 \(N_A\) 緯,地球自轉一圈時,A地也繞圓圈轉一圈,圓圈的半徑是\(R \cos N_A\)。 這裡,有一點要注意,地球並不是一天自轉一圈。地球轉動,同一經線所在半平面,連續兩次掃過太陽的時間間隔才是一天。由於太陽一天繞行地球1/365.2425圈,所以地球每天要轉動比一圈多一點點的366.2425/365.2425圈,才能讓同一經線半平面再次掃過太陽。換句話說,地球一年之中自轉了366.2425圈。令\(\theta_A\)代表A地的赤經,則A地的直角坐標\(\vec{A}\)為\((R \cos N_A\cos \theta_A,R\cos N_A\sin\theta_A,R\sin N_A)\)。\(\theta_A\)隨時間改變,我們可以用astrolibR套件中的函數ct2lst(long,tz,jd)計算之,函數值以時角為單位。這裡的時角是角度單位而非時間單位,1時角度相當於15度。1時角,細分為60分,每分又細分為60秒。例如,ct2lst(0,0,jdcnv(2016,3,20,4.5))=16.3761,代表格林威治時間2016年3月20日4:30, 倫敦(東經0度,時區GMT+0)的赤經為16.3761時角。ct2lst(121.537,8,jdcnv(2016,3,20,4.5)) =0.4786,代表格林威治時間2016年3月20日4:30, 台北(東經121.537度,時區GMT+8)的赤經為0.4786時角。
太陽的仰角與昇落方程式
A地的地平面向上單位法向量\(\vec{n}\)為\(\frac{1}{R}\vec{A}\)。用\(\vec{S}=(s_x,s_y,s_z)\)代表太陽的坐標, \(\vec{S}-\vec{A}\)就是從A地觀察太陽的方向。內積\(\vec{n}\cdot(\vec{S}-\vec{A})\)可用來判定太陽與地平面的相關位置。內積大於0時,代表太陽在地平面上方,是白天;小於0代表太陽在地平面下方,是夜晚; 等於0代表洽在地平面,也就是日出日落時分。因此,A地日出日落時刻滿足方程式 \(\vec{n}\cdot(\vec{S}-\vec{A})=0\)。也就是\(\vec{n}\cdot\vec{S}=R\), R的值4.25875e-05很小,用0來近似,變成\(\vec{n}\cdot\vec{S}=0\),其中\(\vec{n}\cdot\vec{S}\)是太陽中心位置與天頂方向的夾角餘弦,夾角餘弦等於0代表太陽中心落在地平線。因為太陽上緣露出地平就算日出,以至於太陽中心仍在地平下方就已看到太陽。又因為光線進入大氣層會發生折射,即使太陽上縁略低於地平就可看見陽光。根據 維基百科,太陽圓盤視角為32分。一般認為,折射影響的角度有34分,再加上太陽的圓盤又貢獻了16分,太陽中心在地平下方角度50分時為日出日落時刻,也就是\(\vec{n}\cdot\vec{S}=\cos(90^{\circ}50')\)。所以,日出日落時刻是解下列方程式(簡稱昇落方程式) \[s_x\cos N_A\cos \theta_A+s_y\cos N_A\sin\theta_A+s_z\sin N_A +\sin(50')=0\] 要用上述方程式求解日出日落時刻,我們已知\(\theta_A\)隨時間的變化,還需要知道太陽隨時間變化的位置。太陽的軌跡
太陽的位置可用astrolibR套件中的函數sunpos(jd)求得。引數jd是JD,函數值的成分$ra,$dec分別是太陽位置的赤經、赤緯。例如,令s等於sunpos(jdcnv(2016,5,19,12)),則s$ra是格林威治時間2016年5月19日中午12點的時候太陽位置的赤經而s$dec是赤緯,單位是度。台北的日出日落
將太陽的赤經緯以及台北的緯度及赤經資料,代入昇落方程式求解,解出來的JD就是台北的日出日落時間。數值計算上,我們只要計算一天之中,每一分鐘台北昇落方程式左邊的數值,前後兩分鐘數值由負變正,就找到日出時刻。前後兩分鐘數值由正變負,就找到日落時刻。不過這個時間是格林威治時間,換算成台北時區的時間還要再加上8小時。附錄中的函數sunriseset(E,N,timezone,month,day),其函數值就是日出日落的時刻。所需引數,E是觀察地點的經度,東經為正,西經為負,N是緯度,北緯為正,南緯為負,兩者都是度度量。timezone是觀察地的時區,以小時為單位,台北時區為GMT+8,所以台北的timezone為8,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時區為GMT-4,但因實施夏令時間,布宜諾斯艾利斯的timezone為-3。由 latlong 查出城市的經緯度,由 timeanddate 查出時區,就可以用函數sunriseset算出2016年month月份day日的日出日落時刻。
用sunriseset(E,N,timezone,month,day)函數算出台北2016年每月1日的日出日落時間如下表,日出/日落欄位是sunriseset函數計算所得, sunrise/sunset欄位取自 中央氣象局 。表中,可以看出sunriseset的計算與中央氣象局的資料最多相差1分。
月 | 日 | 日出 | sunrise | 日落 | sunset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1 | 06:39 | 06:39 | 17:15 | 17:15 |
2 | 1 | 06:37 | 06:37 | 17:38 | 17:38 |
3 | 1 | 06:17 | 06:17 | 17:56 | 17:56 |
4 | 1 | 05:45 | 05:46 | 18:10 | 18:10 |
5 | 1 | 05:18 | 05:18 | 18:24 | 18:24 |
6 | 1 | 05:04 | 05:04 | 18:40 | 18:40 |
7 | 1 | 05:08 | 05:08 | 18:48 | 18:48 |
8 | 1 | 05:21 | 05:21 | 18:39 | 18:39 |
9 | 1 | 05:35 | 05:35 | 18:13 | 18:13 |
10 | 1 | 05:46 | 05:46 | 17:41 | 17:41 |
11 | 1 | 06:01 | 06:01 | 17:13 | 17:13 |
12 | 1 | 06:22 | 06:22 | 17:04 | 17:04 |
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日出日落
接著用sunriseset(E,N,timezone,month,day)函數算出布宜諾斯艾利斯2016年每月1日的日出日落時間如下表,日出/日落欄位是sunriseset函數計算所得, sunrise/sunset欄位取自 timeanddate 。表中,可以看出sunriseset的計算與timeanddate網站的資料,完全相同。月 | 日 | 日出 | sunrise | 日落 | sunset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1 | 05:44 | 05:44 | 20:10 | 20:10 |
2 | 1 | 06:13 | 06:13 | 20:00 | 20:00 |
3 | 1 | 06:41 | 06:41 | 19:30 | 19:30 |
4 | 1 | 07:06 | 07:06 | 18:47 | 18:47 |
5 | 1 | 07:30 | 07:30 | 18:11 | 18:11 |
6 | 1 | 07:52 | 07:52 | 17:51 | 17:51 |
7 | 1 | 08:01 | 08:01 | 17:54 | 17:54 |
8 | 1 | 07:47 | 07:47 | 18:13 | 18:13 |
9 | 1 | 07:12 | 07:12 | 18:35 | 18:35 |
10 | 1 | 06:30 | 06:30 | 18:57 | 18:57 |
11 | 1 | 05:51 | 05:51 | 19:23 | 19:23 |
12 | 1 | 05:34 | 05:34 | 19:52 | 19:52 |
附錄
options(digits=14)
library(astrolibR)
Rad<-pi/180
N.taipei<-25.017
E.taipei<-121.537
timezone.taipei<- 8
correctionangle<- -50/60
sunheight<-function(t,E,N,timezone){
jd<-t-timezone/24
sun<-sunpos(jd)
sx<-cos(sun$dec*Rad)*cos(sun$ra*Rad)
sy<-cos(sun$dec*Rad)*sin(sun$ra*Rad)
sz<-sin(sun$dec*Rad)
theta<-ct2lst(E,timezone,jd)*pi/12
sx*cos(N*Rad)*cos(theta)+
sy*cos(N*Rad)*sin(theta)+
sz*sin(N*Rad)-sin(correctionangle*Rad)
}
timestring<-function(i){
min<-i%%60
hour<-(i-min)/60
sprintf("%02d:%02d",hour,min)
}
sunriseset<-function(E,N,timezone,month,day){
minutes<-seq(1,1440)/1440
day<-jdcnv(2016,month,day,0)
v1<-sunheight(day+minutes[1],E,N,timezone)
sunset<-"-"
sunrise<-"-"
for (i in 1:1439){
v2<-sunheight(day+minutes[i+1],E,N,timezone)
product<-v1*v2
if (product<0){
if (abs(v1)<abs(v2))
j<-i
else
j<-i+1
if (v1<0)
sunrise<-timestring(j)
else
sunset<-timestring(j)
} else if (product==0) {
if (v1==0) {
if (v2>0)
sunrise<-timestring(i)
else
sunset<-timestring(i)
} else {
if (v1>0)
sunset<-timestring(i+1)
else
sunrise<-timestring(i+1)
}
}
v1<-v2
}
paste0(sunrise,"\t",sunset)
}
msg<-""
for (month in 1:12){
day<-1
msg<-paste0(msg,month,'\t',day,'\t',sunriseset(E.taipei,N.taipei,timezone.taipei,month,day),'\n')
}
cat(msg)
E.buenosaires<--58.381559
N.buenosaires<--34.603684
timezone.buenosaires<--3
msg<-""
for (month in 1:12){
day<-1
msg<-paste0(msg,month,'\t',day,'\t',sunriseset(E.buenosaires,N.buenosaires,timezone.buenosaires,month,day),'\n')
}
cat(msg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